素質是指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所具備的基本品質。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所具備的基本品質構成了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社會的文明與發展,本質上是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貫穿人的整個生命歷程,而大學教育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把素質教育思想與大學教育的具體特性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夠實現素質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我認為,大學教育的最基本任務就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
大學是一個人世界觀形成、鞏固的重要階段,應當責無旁貸地擔當起素質教育的任務。在大學階段,大部分學生的年齡都在19歲到23歲之間,他們在大學階段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服務社會的基本技能。同時,在這個階段,他們開始獨立的生活,獨立地與他人交往,獨立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為今后離開學校后面臨的復雜社會環境做前期的實踐。因此,在大學階段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不僅是為學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扎實基礎的需要,也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客觀要求。
素質教育的根本在于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其中教職員工的世界觀對學生的世界觀的影響不容忽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首先就是對教師的素質教育,對干部的素質教育。華僑大學高度重視教師與干部的素質教育,提出以全面提高教師干部的素質,帶動學生的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以博愛之心對待學生,通過與學生的相互理解溝通,和學生一起以寬容和感恩的心態對待社會,對待民族,對待他人。要關愛學生,把素質教育基地建設作為全校教職員工的一個重要的努力目標。
華僑大學“一校兩生”的教育模式,“一元主導,多元交融”的校園文化,“寬容為本,和而不同”的校園精神,為素質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近年來,學校將素質教育貫穿于全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包括第一課堂教學。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之外,學校開設了“中國文化”、“中國倫理”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一系列課程,并利用寒暑假,開展“尋根之旅“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對中國五千年文明有更深的了解與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旋律。同時,在校園里推介域外文化,讓境外學生每年開展各具特色的活動,展示各自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如“馬來西亞文化周”、“泰國文化節”、“境外學生美食節”等各種活動,校園文化豐富多彩。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學會以寬容的心態包容不同的文明,并汲取營養。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澳門學生金龍隊、境外學生舞蹈隊等學生社團組織,不僅保留了地域文明形式,而且在表演藝術上融合了其他地區文明的特點,使其內容與形式更具有藝術魅力。
通過各種學術活動和科技文化競賽,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和實踐能力。學校制定政策,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從事科研工作,并設立專門基金,獎勵學生開展科學研究,資助學生出版著作。近年來,學生在全國、區域性等各類“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作品競賽”、“工程結構大賽”、“電子科技作品競賽”等活動中都取得好成績。通過多年的努力,華僑大學在素質教育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明顯效果,榮獲“全國素質教育基地”稱號。
華僑大學之所以能成為素質教育基地,一是作為僑校,素質教育意義重大;二是有“寬容為本,和而不同”的校園精神。華僑大學的素質教育圍繞這兩個特色開展,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華僑大學畢業的學生具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征:一是善于與人溝通合作,能夠理解多元文化;二是在寬容的校園精神的熏陶下成長,能以感恩的心態面向社會,面向祖國,以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為己任,得到居住地政府和人民的肯定與贊揚。在港澳地區的近萬名校友,成為當地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形成“愛祖國、愛港澳、愛學校”的優良傳統。僅在澳門地區,華僑大學校友擔任特區政府高級公務員的就有40多人,在特區政府表彰的紀律部隊人員中,有近一半是華僑大學校友,為母校贏得了榮譽。我們將堅定不移地堅持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的教學教育體制,以“寬容為本,和而不同”的校園精神,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