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兒時的夢想嗎?”
“那個夢想有多么精彩呢?”
“你為那個夢想堅持多久?”
他出生于河北唐山,兒時有個藝術夢,追夢路上,因為現實羈絆,也因家人意愿,大學時,他放棄藝術專業,而選擇商務英語。然而,深藏于心的藝術夢,不曾消逝過。大三時,他無意中接觸到一群美院朋友,一起合作手繪壁畫,從此,他對藝術的熱愛之情再度燃燒。
他就是泉州職業技術大學2007級商務英語的郭志勝,是泉州非魚創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畢業后,他做過外貿、做過銷售,后來,兜兜轉轉,回到自己熱愛的藝術上。他的公司專注于空間美學、景觀藝術、景區規劃、墻體彩繪,如今,更把鄉村振興項目作為重中之重,將美麗“中國夢”繪制到鄉村各個角落。

創業起步,開拓墻繪空白市場
郭志勝的藝術夢,緣起于兒時,從小,他就對藝術有濃厚興趣。課余時,班上男生總喜歡打打鬧鬧,在操場上打球、追逐,玩得瘋狂。而他喜歡帶上一把口琴,找一個寧靜的地方,獨自吹起美妙樂曲。
他沉浸于各種藝術活動,徜徉在優雅的音樂中,沉思于雅致的繪畫前……他曾經夢想,長大后,成為音樂家、美術家。高考結束時,他想報考藝術專業,家人卻不贊同,擔心他今后不好找工作。最后,他聽從哥哥建議,報考商務英語專業,期待畢業后能從事外貿工作。
大三頂崗實習時,他到莆田一家鞋廠做外貿工作,還到泉州的家居市場做銷售。在做家居銷售時,有位朋友在裝修房屋,想請他幫忙找人畫一面電視背景墻。他找來華僑大學美術學院的學生幫忙,既幫了朋友的忙,還與這群熱愛繪畫的學生交了朋友。這一次,他心中的藝術夢,再度被點燃,從此,扎根藝術領域。
“2010年那時,泉州很少有人做墻繪,這塊市場幾乎是空白。”他記得,從那之后,自己頻頻與華大美院的朋友合作,經常配合做一些小項目。待到2010年畢業,他與華大美院的三位朋友成立了“泉州墻繪藝術坊”工作室,開啟創業之路。
當時,他們租一間120平的辦公室,4個剛畢業的小青年,身上沒多少積蓄,大家省吃儉用,工作、生活都擠在這小空間。“創業維艱,甚是不易!”回憶剛起步階段的打拼,他感慨頗多。
他們接許多咖啡店、奶茶店、幼兒園的項目。2011年,他們接到第一份大單,是泉州領秀天地紅磨坊廣場的一副巨型壁畫。這是臨摹法國印象派大師雷諾阿名作《紅磨坊的舞會》而作的壁畫,畫作高12米、寬5米多,面積60多平方米,是當時泉州最大的壁畫。這一單順利完成,使工作室團隊得到巨大鼓舞。

網絡資料圖
歷經挫折,心志所向愈挫愈勇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嘛要照起工來行……”身為河北人的郭志勝,到泉州后,一直很喜歡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這首歌讓他明白,人生起起落落,縱然“一時失志”,也“不免怨嘆”,要相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2013年,郭志勝與合伙人產生分歧,團隊幾個人都有不同打算,“我們幾個伙伴,有人想回老家結婚,有人想放棄創業去打工上班,工作室打算要散伙了。”談起創業低谷時,他有些感傷。
那時,經朋友介紹,他打算去一家上市公司的寧德分公司上班,那里工資待遇都很豐厚。即將離開泉州去寧德的前一天,團隊伙伴們聚在一起為他送行。杯觥交錯,有人為他祝福,有人懷念往昔,突然,有位合伙人說他創業毅力不夠堅定,“這句話,使我耿耿于懷,久久不能接受。”
也許是命運安排,也許是人生巧合,第二天,他去動車站購票時,被告知票已售完。他心里琢磨著合伙人那句話,冷靜思考后發現,自己深深喜歡著藝術這條路,深深喜歡著泉州這座“愛拼”的城市。“沒買到票,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命運的安排,讓我要繼續堅持下去。”于是,他又回來找合伙人,一起堅持走下去。2015年,他們注冊泉州非魚創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非魚文化的企業理念來源于《莊子·逍遙游》篇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他解釋,非魚文化的理念就是”無邊無際,不斷發展,化為鯤鵬”。

那時,泉大得知郭志勝注冊公司,經常把校園運動場、眾創空間等各種墻繪交給他繪制。母校的支持,至今,他感念于心。后來,他們的業務繼續拓展,在墻繪之外,他們更開拓海洋館、游樂場等大型項目,業務拓展到全國范圍。
鄉村改造,回歸質樸鄉村文化
業務做到全國,郭志勝經常出差,在飛機上飛來飛去,公司越做越大。
然而,2017年,他調轉方向,瞄向鄉村建設。在此之前,很多人還不知道,他心里有深深的鄉村情節。鄉村,那是他心里最向往的地方,“那里,青山綠水,房屋錯落,老農田間耕種,雞犬相聞,生活愜意。“他從小生活在河北唐山的鄉村,鄉村濃厚生活味和人情味,對他的吸引力從未減少。
他身上流著河北唐山鄉村的血,心里裝著泉州這座第二故鄉的情。在泉大讀書時,他就被泉州人“愛拼敢贏”的精神深深吸引。這些年,在泉州文化熏陶下,他身上早已有泉州人的豪爽與愛拼。無論泉州的鄉村,還是唐山的故土,兩地鄉村原滋原味的魅力,都令他著迷。
當時,鄉村振興政策還沒提出來,他就很想做鄉村建設,想留住鄉村的原味,想開拓鄉村旅游,想帶活鄉村經濟。他與團隊伙伴常常戴著草帽,頂著烈日,深入鄉村做實地考察、調研,詳細了解民風民俗與鄉村文化特色。“只有深入了解鄉村,才能真正從每個鄉村的歷史、文化和特色出發,量身定制打造鄉村振興特色。”

最初,他們深入到德化縣潘祠村、李溪村實地考察,了解、熟悉那里的民風民俗與人文歷史,反復商討改造方案,在改造中,把村子的特色文化凸顯出來。最終,潘祠村、李溪村兩個村子,被打造成縣試點村、樣板村。
直到2017年年底,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之后,公司業務越來越好。從2019年起,他又將鄉村服務業務面擴大,不僅做整個鄉村的旅游規劃,更積極推進鄉村旅游運營。“鄉村振興不要只是為美麗而美麗,不要只是為建設而建設,更重要的是要把鄉村盤活,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他希望能從規劃、建設和運營,做好鄉村振興。這兩年,“古田會議”會址所在的鄉村——龍巖上杭縣五龍村,也聯系上郭志勝團隊。他們為五龍村設計了“福村五龍”的鄉村振興主題,建設改造結束后,他們還幫五龍村聯系到保利物業來入駐,確實保證鄉村資源的良性運行。
“鄉村振興不僅是振興經濟,還應該振興鄉村文化,打造慢生活、暖鄉村。”他記得,當初,選擇鄉村改造建設項目,是因為他心里深深的鄉村情節,期望能讓大家回歸質樸的田園生活,體驗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讓心靈安靜下來。
他希望,學弟學妹在工作、創業路上,都不要忘記初心,一定要有自己的堅持與情懷。“在創業過程,要從小事做起,慢慢積累,慢慢完善,不斷創新與探索,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追求自己創業的意義。”他常常用《曾國藩家書》的一段話勉勵自己,也想把這段話分享給學弟學妹,“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稍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