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陳麗霞)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福建歷史上有“海濱鄒魯”等美譽,對教育的重視早已刻入八閩兒女的基因。
“福建沒有理由不把教育辦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調研時的殷切囑托言猶在耳。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斷完善教育體系,基本滿足人民群眾“有學上”需求,正向“上好學”的目標邁進。
2023年,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839.82億元,以年均增長8.36%的速度連續十年位居全省財政支出首位;學前三年入園率99.2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9.4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公辦園就讀的幼兒占比達61.66%,學前教育普惠率達94.57%,4個縣成為“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全省理工農醫類碩士博士學位點占比54.2%、本科專業點占比49%,高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占全省總數85%以上;5所高職院校入選國家“雙高計劃”,26所中職學校成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
一組組硬數字,足以窺見福建為發展教育提供保障的決心和膽氣;一個個真實案例,是福建教育前行時,給群眾帶來真切的獲得感,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年教育筑夢,十年春華秋實。十年來,福建教育公平達到新高度,教育質量實現新提升,立德樹人翻開新篇章,為穩健前行蓄積了強勁動能。而這背后,是一道道“加減乘除法”組合施力。
“加”強資源供給上持續著力
走進福鼎市玉塘片區的桐城第三中心幼兒園,奶白色的新教學樓與黃藍相間的室外活動場相映成趣,教學樓內部明亮干凈、空間開闊,食堂、保育室等基礎功能室一應俱全。

桐城第三中心幼兒園里,小朋友在嶄新的教室里做游戲。
此前,玉塘片區沒有公辦幼兒園,最近的便是距離2公里外的桐城中心幼兒園,這讓該片區的幼兒家長十分頭疼。
“我園于今年九月剛投入使用,主要面向桐城片區戶籍幼兒進行招生。”福鼎市桐城第三中心幼兒園園長陳麗華介紹,幼兒園共設有15個班級、525個學位,目前開設7個班,在園幼兒230人。新園的投用,有效緩解片區幼兒入園難的問題,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優美、舒適、安全的學習和活動環境。
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每年將公辦園建設項目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補助新建改擴建公辦園1666所,新增公辦園學位68.2萬個,開展政府購買普惠性民辦園教育服務,100%完成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治理,在公辦園就讀的幼兒占比達61.66%,學前教育普惠率達94.57%,4個縣成為“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福建的教育地圖上,有很多曾經的教育“洼地”,正在一步步“拔高”。
教育的加法不僅僅是簡單的資金投入增加,更是對教育資源的全面優化和升級。福建打破城鄉間、校際間的教育不均衡,加快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真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我從沒想到通過屏幕就能跟德化縣三班中心小學的學生一起上課,還能與他們互動、交朋友。真的好神奇!”對于“5G+專遞課堂”,德化縣實驗小學霞田校區四年級10班學生徐佳怡感觸頗多。

德化縣實驗小學霞田校區的學生正在“5G+專遞課堂”上學習
“5G+專遞課堂”是利用5G新技術服務于遠程互動教學,建立結對學校教師共同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和輔導學生的協同教研和管理機制,各結對校試點班級實行“同一課程、同一作息、同一進度”帶來的交互式、體驗式的教學。
德化縣三班中心小學教師林美娜說,專遞課堂借助5G技術,實現遠程同步教學教研,不僅給鄉村學校師生帶來更直觀的學習體驗,更好地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合作等核心素養,還有利于提高鄉村教師創新教學、課堂教學信息化等能力,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廈門-龍巖山海協作結對學校簽約儀式
基礎教育體制擴容、優質均衡,德化只是縮影。福建教育電視臺聯合福建教育學院推出“空中課堂”,將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偏遠地區;福州開展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改革,讓更多孩子能夠在家門口上好學;山海協作,廈門33所學校與龍巖38所學校結對,讓優質教育資源得以共享……
“我省提出到2030年全省各縣(市、區)100%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目標,力爭比中央要求時間提前5年。”省教育廳廳長葉燊表示,圍繞這一目標,將強化省級統籌,發揮市級作用,落實以縣為主的建設管理責任,推進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標準化、師資配置均衡化,完善強校帶弱校、城鄉對口支援、集團化辦學等機制,以強化督導實現優質均衡發展。
“減”負精準發力
每天下午4點多,在閩侯縣上街實驗學校(福州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校園內,劇社團、足球社、街舞團等各式各樣的“四點半”校本課程輪番呈現,讓經歷了一天緊張學習之后的學生們得到了充分放松。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因地制宜的校本課程、生動有趣的科學活動……

閩侯縣上街實驗學校里,知名硬筆書法家嚴祖喜給同學們帶來干貨滿滿的書法課堂。
福建省積極響應國家“雙減”政策,嚴格控制學生家庭作業總量和時長,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同時,嚴禁超前超標培訓,避免加重學生課外學習負擔。
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福建省大力推進課后服務,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提供每周至少5天、每天至少2小時的課后服務,涵蓋興趣小組、社團活動、體育鍛煉等多種形式。這些活動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還減少了家長對校外輔導的依賴,真正實現了“減負不減質”。
人無德不立,德才兼備是育人的辯證法。
福建發揮獨特優勢,辦好立德樹人關鍵課程,出臺《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行動方案》,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帶頭到高校講思政課,有力推動形成全省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

福州八中以校史為劇本,打造舞臺上的“思政課”。圖為話劇《文山星火》表演現場
同時,福建大力打造特色品牌,賦能思政工作創新發展。創新構建“行見八閩”研學實踐圈,成為全國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地區之一,建好用好12個國家級、96個省級“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創辦侯官論壇,組織“閩人智慧”主題宣講進校園系列活動。全國首創、連續9年舉辦“一‘馬’當先”電視知識競賽,入選首屆福建省思想文化十大亮點,并被列為福建省社科普及創新理論宣講項目。

14個“行見八閩”大思政課實踐研學示范點授牌環節。莊華 攝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的“大思政課”讓福建的獨特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實踐育人優勢,也讓廣大青少年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挺膺擔當。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李絢表示,福建將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牢牢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落實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著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度融合。
“乘”勢創新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如何通過教育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聚焦國家戰略和全省需求,加快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銜接,實現創新發展乘數效應。
在福州工業路上的福州大學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氨燃料電池實驗室內,一臺臺不同型號、規格的“氨-氫”燃料電池發電裝置原型機讓人眼前一亮。2024年3月,全國首艘“氨-氫”燃料電池動力環保船的動力支持,便是由此而來。

福州大學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合成氨催化技術是我們中心的傳統優勢,現在我們利用新一代的高效合成氨催化劑,通過液氨把氫存儲在這個瓶子里,再通過氨熱催化分解轉化成氫氣進而再發出電來。”福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院長、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江莉龍介紹。
2022年,由江莉龍帶領的福州大學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發團隊,首創了常壓低溫氨分解催化劑,并開發出“氨-氫”燃料電池系統。這一技術突破背后,是學校多年來布局新能源產業鏈的決心,集綠氫制備、儲氫和燃料電池用氫等環節于一體,瞄準的是萬億級產業藍圖。

全國首艘“氨-氫”燃料電池動力環保船2023年在閩江首航。
產教融合不僅停留在實驗室,更延伸至廣闊市場。“十四五”期間,福州大學與51家規模單位建立深度戰略合作伙伴關系,62家校企產學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建立,19個福州市專家工作站扎根企業一線。據了解,這些合作帶來的橫向項目合同總額已超14億元,切實推動了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福建聚焦服務發展,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實施“雙一流”建設和一流應用型高校建設工程,大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11個高校學科聯盟。福建工程學院獲批更名福建理工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成為省部(局)共建高校,福州大學醫學院和附屬省立醫院正式揭牌,完成6所省屬普通本科高校管理體制改革。高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占全省總數85%以上,獲省科技一等獎數占全省總數50%以上,2024年高校主持或參與完成的7項成果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創歷史新高。

黎明職業大學智能制造工程學院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實訓教學現場
職業教育作為產業發展的“技能搖籃”,同樣也用行動交上了一份份亮眼答卷。泉州輕工職業學院與百宏集團合辦百宏訂單班,從“企業冠名班”開始,開展技能人才的訂單定向培養;泉州職業技術大學聯合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培養運維工程師、電商人才,為盼盼食品5G數字工廠提供人才支撐;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與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共建的沙特“海絲學院”,并依托該平臺成立“金龍海外技師訂單班”,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海外技術技能人才。
“除”去瓶頸障礙
針對教育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福建堅持問題導向,靶向施策,著力破除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瓶頸障礙。
“以前辦理新生入學材料多、跑動多、審查繁、時限長,改革后整個流程簡潔、高效,原先需要3個月的紙質材料審核過程,如今僅需1天至2天即可完成。”得益于廈門市“教育入學一件事”改革,朱女士今年輕松完成了女兒入學手續辦理。
2024年福建省加快推動教育入學“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務,截至目前,全省94個縣(市、區、開發區)均建成入學“一件事”平臺,實現全覆蓋的目標。

“i廈門”APP設“入學一件事”專欄
針對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體系不健全的問題,福建教育積極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新模式。在福州市,當地教育系統聯合市委網信辦、市教委、市關工委、市婦聯等部門,共同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他們通過線上線下家長會、家長學校、家訪等形式,加強家庭教育指導,達成家校“減負”共識。同時,他們還積極利用網絡平臺,推送網絡課程等資源。
針對民辦教育市場秩序不規范的問題,福建省在全國率先實施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制度,明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界限,規范了民辦教育市場秩序。

福建省高校教育評價改革推進會在廈門舉行
與此同時,福建省完善了教師評價機制,突出師德師風、教育教學實績和育人成效,避免簡單以論文、職稱等指標評價教師。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激勵了教師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態。
校園安全是教育工作的底線。福建省全面推進“平安校園”創建、“護校安園”等行動,全省學校100%實現安全標準化建設,落細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確保校園安全穩定。

2024年“應急安全進校園”主題活動
福建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征程新起點,全省教育將堅持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全面構建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創新牽引的科技支撐體系、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體系、開放互鑒的國際合作體系,推動建成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的教育強省,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