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經歷:中學時代,創立學校共青團校園維修站,大一起就憑過硬技術揚名泉州高校界,成為各大高校學生數碼產品的地下維修站;大三暑假,成立泉州高校數碼維修聯盟,開始自己的技術創業之路。
歐迪生,泉州理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09屆畢業生。從小對數碼、電子產品感興趣,中學時代就加入中國無線電運動協會,成為業內赫赫有名的高手。高手時為了見識泉州無線電產品的發達,而填報離家千里之外的泉州理工學院。
2006年10月剛進大學校園,歐迪生就加入了學校的電子協會。很快,他的大名就在校園里傳播開來,新生、老生中無人不知學校來了一個“特別會修數碼產品”的能手,能修小至U盤、大至數碼相機的各類數碼產品。很快,他的宿舍就成為學校內公開的數碼維修站。一個學期剛過,隨著泉州高校電子協會間的交流,歐迪生產品維修的范圍已經從本校擴大至泉州師院軟件學院、泉州醫高專、泉州信息學院等泉州本土的其他高校。
從學生時代就夢想著自己當老板的歐迪生,在此時已經憑著自己過硬的維修技術,成為學生中小有“薄產”的個體之一。而從這時候起,他就開始籌備創業。不僅成立了自己的MP3、MP4、MP5和數碼相機維修群,積累了100多個老客戶。而他QQ上的30多個QQ群,大多數都是在這時候加入的。QQ群里匯聚了全國知名的數碼制造商,如紐曼等公司的售后服務工程師以及各地銷售商、代理商的技術維修人員。此時的歐迪生已經完全熟悉了數碼產品這個市場的銷售、維修環節及各個流程的出廠價、代理價及維修價格。
2008年8月,當其他同學都在忙著找工作時,歐迪生已經拒絕了一家企業月薪3000元的聘請,在泉州僑鄉商品街開了一家數碼維修店———泉州高校數碼維修聯盟。不過,令他沮喪的是,剛開業不久,就遇上全球經濟危機,數碼產品銷售下滑;與此同時,僑鄉商品街緊鄰道路進行維修,剛開業的3個月業績慘淡,除去稅收等成本,每個月純收入不足2000元。
歐迪生也采取了措施,先制作了專門的程序設定,所有到店內維修的數碼產品,開機畫面將變為帶有“泉州高校數碼維修聯盟”聯系方式、聯系人、聯系地址的宣傳資料。與時同時,歐迪生還與批發市場內的數碼產品批發銷售商家合作,為其提供產品的售后維修。雙管齊下的措施,讓維修聯盟的名氣逐漸大了,也讓歐迪生開始盤算接下去的目標:將泉州高校聯盟做大,占領泉州市場的半壁江山。
余克彬:看準了就堅持到底
余克彬(右)
創業經歷:大一時創立泉州高校第一個“長跑俱樂部”,大二、大三時作為兼職招生代表跑遍三明、泉州兩地100多所中學和幾十家知名企業,兩個暑假下來,人被曬得黝黑,卻挖得人生第一桶金。畢業時,他放棄361度、匹克等知名企業拋來的橄欖枝,和同學一起成立中學生文化培訓學校,用一年多的時間將其打造為泉州知名的培訓構。
余克彬,泉州理工學院工商企業管理專業2007屆畢業生,從大學起,就對“自主創業感興趣。從大二起,他“試水”兼職招生代表,鼓起勇氣,走進泉州、三明兩地100多所中學。到了大三,他給自己的鍛煉“升級”了,擔任清華總裁班的招生代表,向許多功成名就的大企業家推銷自己。
經過了兩個暑假的鍛煉,此時的余克彬更加堅定創業的決心。眼光長遠的他,選擇和一同做過兼職招生代表的同學洪旭明自主創業。兩個人將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教育領域,決心趁泉州中小學培訓正起步時,進軍這個市場。利用兩個暑假兼職賺來的資金,再加上親友的贊助,兩個人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接下來就得尋找一位有學生工作和教務管理工作經驗的資深教師幫助他們進行學校工作的統籌規劃。經泉州理工學院的幾位領導推薦,他們認識了泉州五中退休老教
師陳
老師。事后,兩人便多次拜訪這位老教師。
終于陳
老師被他們的誠意和執著所感動,表示愿意在他們創業的初期傾力幫扶,在業務上幫忙把關定向。在
陳
老師的“定位導航”下,不久,一支經驗豐富專、兼職老師隊伍建成了。
只是,不少人一聽說兩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想辦中學文化培訓學校,都直接搖頭拒絕。就連如今培訓學校的校長、原泉州五中退休教
師陳
老師在當初見面得知兩人來意時,也對他們創業的可行性表示擔心。雖然不被看好,但兩人干勁不減。拿著地圖,在紙上圈出一個又一個小黑點,尋找合適的場地。在周末,兩人不忘拜訪老師,一邊虛心求教創辦培訓學校的可行性,一邊闡述自己的創業構想。三個月后,
陳
老師被兩人創業的誠意和熱情所打動,為培訓學校的師資問題出謀劃策。幾個泉州五中的名師也被兩人創業熱情所感動,愿意出任培訓學校的“智囊團”,幫助兩人解決了最令人頭痛的師資問題。
余克彬笑稱,在這段時間內,兩人創下了不少人生中的第一:第一次靠兩條腿走遍泉州、對家人立下第一筆軍令狀、背上人生中的第一筆外債、發傳單時第一次嘗到被攆出去的滋味。
2008年,“金海洋”文化培訓學校正式通過教育主管部門審批。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學校已經由最初五六名授課教師小機構發展為擁有30多名授課教師、可同時開設初一至高三培訓課程的中大型機構,在泉州本土也闖出了不小的名氣。
低調的余克彬卻說,他從不是老板,他只是給老師提供一個平臺,讓更多學生能夠享受他們的智慧成果。采訪的最后,余克彬送給記者一段話: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帶著最初的激情,追尋著最初的夢想,感受著最初的體驗,我們上路吧!或者,這正是他的創業路上的“路標”!
創業感悟:老板、經理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創業實踐需要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很能鍛煉人。因此,在校期間要充分積累創業知識,做到邊實踐邊補充學習。同時,決定了就要努力去實踐,機會是不等人的,如果永遠想著等條件具備再創業,你永遠只能是一個打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