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改革與建設實踐形成的一種獨特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與時代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圍繞“產業伙伴型大學”“創業者的搖籃”辦學目標,構建紅色文化育人長效機制,通過系統化、多維度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途徑,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擦亮思政課“以紅化人”的鮮亮底色,教育引導全校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增強志氣、骨氣、底氣,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爭當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打造紅色課堂
拓展“大思政課”育人空間
課堂是紅色育人的主要渠道。思政課堂的作用是把理論講清楚、講透徹,為高校學生觀察和分析社會現實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在中國具體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文化成果。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在教育目標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從理論維度看,紅色文化能夠增強思政課堂的內容深度,拓寬思政課堂的內容來源。從價值維度看,紅色文化能夠深化思政課堂價值引領,發揮文化育人重要作用,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實現二者融合發展,有利于提升思政課堂教育的實效性。近年來,泉州職業技術大學以紅色資源加強師德師風教育,把紅色精神融入思政課程、融入課程思政、融入云端課堂,實現思政教育的場域拓展和模式變革,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信仰精神激發力量。編纂《大浪淘沙——紅報里的中國共產黨黨史》《故紙華章——新中國紅色報紙圖說》等,收錄近300份1917—1949年間各類珍貴紅色報紙,選取200多種極具不同時代特色的黨報,以獨特的載體和視角,用報紙原圖佐證歷史,形成非常珍貴、不可多得的紅色文化教育教材。編印《古田會議精神的新時代偉大意義》《南僑機工》等校本教材,以選修課、報告會等形式講述“紅四軍入閩”、古田會議召開、南僑機工支援抗戰等英雄事跡。組織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舉辦紅色音樂會活動,在雄壯的歌聲中感受黨的偉大,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黨愛國情懷。依托學校剪紙、沙畫、書法、文創等工坊,制作一批具有紅色元素的沙畫、剪紙、雕塑、微景觀等作品。在各書院微信公眾號平臺上開設“書院黨建”專欄,推送一分鐘知曉黨史、紅色故事、國家相冊、榜樣人物等,定期推送黨史知識。在校內電臺設立紅歌專欄,營造濃厚紅色文化氛圍,讓師生“指尖上”學黨史、“云端上”唱紅歌,潤物無聲、春風化雨般達到教育效果,努力實現出彩又出圈。
開展紅色宣講
提高“大思政課”育人聲量
傳播是紅色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徑。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既要當好信仰者又要當好傳播者,既要注重知識傳授又要加強情感培育,讓思政教育的覆蓋面更廣、生動性更強。通過開展紅色宣講,有助于引導學生融入一種氛圍、代入一種角色,在宣講中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寓于其中,把自己想講的和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并在感同身受中追昔撫今、激發情感、昂揚斗志。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廣泛動員師生力量,加強校內外紅色文化宣講工作,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組建“紅色之旅”講解團,每年寒暑假開展“紅色之旅”社會實踐調研暨微黨課項目,2024年組建“紅色之旅”學生社會實踐團隊226個,共有學生1600余人直接參與。實踐團隊走進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南湖革命紀念館、晉江經驗館等省內外近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回望黨的奮斗歷程中增強初心使命。同時,實踐團隊以講解員身份錄制微黨課視頻910個。組建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歷史紀念館講解團,2021年成立以來,每年承擔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歷史紀念館志愿講解服務,同時學習《講解員禮儀》《講解員語言》《展館講解注意事項》《講解員講解技巧》等課程。2024年實踐團共接待80多個單位(部門)約3400余名參觀者。組建紅色華僑史宣講團,系統研讀《紅色華僑歷史》《華僑與中國革命》等書籍,前往晉江開展實地調研,實地走訪深滬鎮坑邊村僑史館、龍湖福林僑史館、晉江梧林古村落等8個紅色教育基地,深入僑胞了解“紅色華僑”的先進事跡,整理匯編“紅色華僑”事跡,創作講解視頻、制作宣傳冊。此外,宣講團還為深滬鎮坑邊村僑史館提供常態化講解服務,累計服務游客超1200人次。紅色華僑史宣講團榮獲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2024年全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社會實踐隊”稱號。
強化紅色實踐
提升“大思政課”育人實效
實踐是紅色文化育人的關鍵環節。紅色文化是實踐的產物,重視實踐教學對于推動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至關重要。一處處革命遺跡、一件件歷史文物,承載著歷史記憶,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素材。只有堅持理實融合,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重走紅色足跡、追溯紅色記憶、訪談紅色人物,才能讓學生在歷史和現實的碰撞中,深刻感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不斷提升思政教育的生動性、有趣性和實效性,達到以史育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教學目的。泉州職業技術大學與谷文昌紀念館、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共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組織黨員干部開展集中培訓,通過專題黨課、現場教學、儀式教學等形式,以先進為榜樣和標桿,強化師德師風教育。組織思政干部赴古田干部學院研修,走訪古田會議會址、古田會議紀念館、中共閩西特委舊址、中共閩西特委培訓班舊址、紅軍長征第一村、毛澤東才溪鄉調查舊址群等,重溫黨的歷史,汲取紅色力量。組織社會實踐隊前往東山島開展社會實踐,制作《學習谷文昌精神,做新時代好青年》黨課課件和視頻,大力弘揚谷文昌精神,勉勵學生爭當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先后組建232支紅色文化實踐隊,前往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閩西革命烈士陵園、閩西地區“紅軍長征第一村”中復村、葉飛將軍故居等地,學習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與不懈追求,汲取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在書院公共空間打造紅色文化長廊,設置黨史學習書籍專柜,展示百年黨史故事、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等內容。各基層黨組織積極開展老黨員講故事、紅色經典誦讀比賽、黨史知識競賽、唱紅歌、觀看紅色經典電影、清明祭英烈、參觀紅色遺址等活動,讓紅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得以傳承和發揚。
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深度融合,是提升青年學生素養、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途徑。如何更好地實現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課”建設,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道“必答題”。面向未來,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將積極探索紅色資源與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持續發揮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功能,通過多元場景讓紅色資源、紅色記憶浸潤學生心田,更好地幫助學生扣好思想的“第一粒扣子”,讓紅色文化資源綻放時代華彩,努力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報道鏈接:【福建學習平臺】學思踐悟 | 以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高校“大思政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