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1月10日訊(通訊員 曾子石)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團委自2012年啟動“共青團校地共建”以來,積極探索大思政育人路徑。2024年1月,與晉江團市委聯合開展“青春進社區,實踐展擔當”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共建活動,以志愿服務為小切口,推進實踐育人大縱深,著力打造大學生社區實踐高質量育人樣板,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優化協同機制,夯實大思政育人基礎
聚焦組織化推進。學校團委制定實施方案,打造“校、院、班—市、鎮、村”聯動機制,定期調度、實施臺賬管理,確保大思政育人工作有序開展。
聚焦常態化開展。各書院團委強化校地基層團委結對,組織六大書院團委結對晉江六個鎮團委,“一善書院團委結對安海鎮團委”“雙馨書院團委磁灶鎮團委”“三創書院團委結對金井鎮團委”“四實書院團委結對內坑鎮團委”“八方書院團委結對紫帽鎮團委”“拾德書院團委結對東石鎮團委”,夯實校地合作共建,為大思政育人提供穩定的實踐平臺。
聚焦精準化服務。從需求側、供給側雙邊發力,精準對接社區個性化需求,構建多元共贏格局,使大思政育人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聚焦特色化提升。校團委遴選優秀大學生骨干到鎮街、社區(村)兼職鍛煉,首批聘任90名兼職團干部,受聘兼職團干部將以協助鎮街團委、社區(村)團支部開展基礎團務工作、助力“晉江市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等為主要內容,負責所轄社區(村)結對班級團支部制定系列特色志愿服務項目,根據各社區特色,探索建立“社區點單、鎮街派單、學生志愿者接單”的工作模式,推動青年發展與社區發展的“雙向奔赴”,在實踐中深化大思政育人內涵。

豐富實踐內容,拓展大思政育人載體
實施“青言政語”項目,強化思想引領。緊緊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組建宣講團、組織讀書會,用“青言青語”講好黨的創新理論、黨史國史團史等。通過深入鄉村社區、學校企業開展“紅色故事宣講”等活動,引領青年學子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將思政教育融入到理論宣講中,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統一。
實施“青情仁愛”項目,培養擔當精神。以社區老人、兒童為重點,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兒童之家”等陣地開展暑托班、支教活動以及“四幫四扶”結對助學志愿服務等。在扶老助幼濟困的過程中,引導青年學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將思政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讓青年學子在服務他人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
實施“青拓創勁”項目,提升實踐能力。瞄準基層治理中的重點任務,引導學生參與環境保護、公共空間營造等基層治理工作。如三創書院打造“僑”文化講解員團隊,八方書院組建“河小禹”專項實踐團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觀察社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刻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性,將思政教育延伸到社會治理領域。
實施“青彩之美”項目,弘揚時代新風。充分發揮青年學生在文藝、文化等方面的特長,以文藝演出、文化課堂、文創輸出等形式助力社區精神文化建設。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增強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文化傳承與創新中,使青年學子在豐富社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自身也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實施“青春之約”項目,助力成長成才。緊緊圍繞激發學生服務社會的家國情懷,各書院定期組織在社區兼職的學生團干部及班級團支部的團支書召開工作培訓與交流分享會。通過校地共建與團建共建項目,引領區域內“青年助力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在實踐中,青年學子磨煉意志、錘煉本領,培育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實現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緊密結合,凸顯大思政育人的整體性功能與實踐性特征。

深化校地合作,打造大思政育人品牌
目前,學校團委已推動各書院團委與晉江駐地19個街鎮團委遴選60個社區(村)團支部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動員190個班級團支部(占比 75%)服務基地結對共建,共建設18個特色實踐項目,累計服務社區居民2萬余人次,服務總時長超7000小時,各類媒體平臺宣傳報道近150篇。
接下來,校地雙方將進一步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校地共青團組織優勢,持續深化實踐育人工作項目,開展“青年實干家”計劃等,組織動員學校學子在基層各領域開展實崗鍛煉,在基層實踐中提升綜合素質,讓更多“泉大青年”在實踐中長知識、增才干,打造具有泉大特色的實踐育人品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助力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構建更加完善的大思政育人體系。
報道鏈接:【東南網】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團委攜手晉江團市委扎實開展大學生社區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