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氣蓋世” -----這是當我們提到西楚霸王項羽的時候腦海中自然而然出現(xiàn)的第一評價。
項羽,秦末下相人,名籍字羽,楚將之后。秦末動蕩,項羽從叔父項梁起兵于吳中。梁敗死后,羽領其軍,與秦兵連戰(zhàn)皆捷,秦亡后,自立為西楚霸王,繼與漢王劉邦爭天下。后楚漢相繼中分天下,羽領其兵東歸,漢王用了張良陳平之計,圍項羽于垓下。
項羽在走投無路之際,猶能拼死“快戰(zhàn)”,潰圍斬將,這既突出項羽威武勇猛的氣概,卻也體現(xiàn)了他驕傲自高的性格特征,這便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的命運結(jié)局——自刎。而自刎這一行為在體現(xiàn)他寧死不辱、知恥重義的高貴品格的同時卻又難免帶給我們一種英雄末路、借死逃難的負面看法。
正如司馬遷所評價的那樣,“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在我看來,項羽始為霸王,終卻難成霸王。
始為霸王,是因他那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的作戰(zhàn)能力、統(tǒng)帥之功;終難成霸王,原因也只有一個,便是他難以正視自己的失敗,借一刎來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一個真正的霸王,是不會被狂暴的波浪所吞沒的;一個真正的霸王,是不會被死一樣寧靜的孤夜壓彎脊梁的;一個真正的霸王,所謂絕望,不過是他手中隨風而揚的屑粉;一個真正的霸王,他會在失敗中拯救自己,在成功中擺正自己,在紅塵的滄桑中升華自己,在多舛的命運中堅定自己!
真正的霸王,需要的是要像越王勾踐那般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的勇氣與毅力,試想,如果那時候項羽能夠放下自己的驕縱渡江而過,從此勵精練兵,以待來日東山再起,那歷史是否會因此而改寫呢?這答案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能夠知道。
一切,盡在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