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概況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陽黃經達225°,于每年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草木凋零、蟄蟲休眠。
1.賀冬
在古代社會,立冬是“四時八節”之一,在中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2.補冬
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古時農民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這天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北方多食餃子,南方則偏好雞鴨魚肉;家庭亦常用人參、鹿茸、狗肉及八珍粉等食材燉煮進補。
3.吃甘蔗
吃甘蔗在福州、潮汕流傳"立冬食蔗不會齒痛",在立冬這天啃甘蔗,既能保護牙齒,又能滋補身體。
4.春交冬糍
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糍”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進行春制:花生米炒香、磨細,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節氣習俗
立冬養生
飲食調整有“三要”
要清火:冬季寒冷,屋內干燥溫熱,加上大家喜歡吃火鍋、麻辣燙等辛熱的飲食,很容易導致體內火氣積郁而上火。常言道:“冬吃蘿卜夏吃姜"小雪時節,可以多吃些白蘿卜,清火降氣消除內熱,緩解上火癥狀。

要溫補: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天氣寒冷,需要補一補身體,幫助人體積蓄能量。此時可適當吃些溫補性食物:羊肉、牛肉、腰果、枸杞、茨實、山藥、栗子、黑芝麻、黑豆等。
要養肝:冬季人體氣血潛藏于內臟,此時養生重在“藏”,冬季養肝要側重精神、體力和身體儲備。飲食建議:吃些雞肉、核桃等溫熱的食物。
日常起居講“三藏”
藏陽:早睡晚起。早睡可以養護陽氣,而晚起可以凝固陰精。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才有利于陽氣的生長。
藏水分:經歷了秋燥,身體內會出現缺水等情況,到了立冬,燥氣未散,更要藏好水分,要多喝水,也可以加一些蜂蜜。不建議出汗的劇烈運動,可以選擇溫和的有氧運動,比如慢跑、太極、瑜伽等。
藏暖:立冬之后,天氣轉涼,衣著過少過薄,則耗陽氣;衣著過多過厚,則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入。千萬要注意保暖,把身上的暖氣藏起來。

出行坐臥“防五寒”
防鼻寒:立冬之后“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許多人的大麻煩。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晚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有利于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
防頸寒:秋冬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不但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要做好保暖,對預防高血壓、心血管等問題都有一定好處。
防肺寒:風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見的毛病。癥狀較輕時可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溫服后上床蓋被,出點汗舒服很多。
防腰寒:腰部為“帶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后腰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立冬后要常按摩,暢達氣血。具體做法:兩手對搓發熱后,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防腳寒:立冬后要多泡腳,排出體內寒濕。要注意3點:1.溫度:水溫40度左右,水淹沒踝關節處;2.時間:每次20~30分鐘;3.按摩:擦干后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3分鐘。
